魯迅與徐志摩:新常識階層的后五四決裂–文史–中國作家找九宮格私密空間網

要害詞:徐志摩 魯迅

引言:“執滯于大事情”與“無聊的工具”

魯迅與徐志摩的關系,是一個既往研討很少會商的話題 1 ,究其本源和兩邊的沖突“概況上看都是雞毛蒜皮的大事情” 2 有很年夜關系,研討者假如想往會商他們的關系,就會由於缺少足夠主要的事務支持,而墮入意義分析危機。現實上,繚繞這些“大事情”而產生的沖突,在論爭那時就被視為私家意氣之爭而被批評否認,譬如徐志摩自己就以為“意氣文字往往無成果,有損有益” 3 ,勸和者胡適也以為“這種‘無頭’訴訟有何意義?” 4 傍觀者張克昌 更是以為“彼此互罵,不唯丈夫不為,恰是下賤根性的表示” 5 ,而魯迅本身也發明收錄這些論爭文字的《華蓋集》銷量不可,由於“讀者不察,往往認為這些是小我的工作,不加留意” 6 。

不外總的來看,論爭那時的言論偏向于以為兩邊都有題目,可是跟著時光的推移,后來者開端以為“冤仇美學和冤仇政治學,在話語的搖籃中鋒芒畢露。魯迅是它們的重要創作發明者” 7,“這幾場名流與名流、周氏兄弟與狂飆青年之間的罵戰,由於‘文明慣習’的分歧,卻首創了直接指向敵手人格的先河,其播下的決裂與冤仇之種子,遠比普通的思惟與政治不合深入得多。而由此開端的論爭風尚,為之后綿延不停的‘常識人內戰’供給了惡性的范例,一個世紀曩昔了,至今謬種傳播、陰魂不散” 8 ,有人甚至提出了所謂“魯迅研討之謎”的命題,詰問:“為什么造反派會從內在的事務,體裁,甚至句式上,都不謀而合地模擬魯迅而不是此外古代作家呢?” 9

而更復雜的則是魯迅本身的立場,他在《華蓋集》題記里回想這些沖突時,如許說:“單是中國,這一年的年夜事務也可以算是良多的了,我竟往往沒有論及,似乎無所感慨”,“我本年偏碰到這些大事情,而偏有執滯于大事情的性格”,“我的性命,至多是一部門的性命,曾經消耗在寫這些無聊的工具中,而我所取得的,乃是我本身的魂靈的荒漠和粗拙。可是我并不懼憚這些,也不想粉飾這些,並且其實有些愛他們了,由於這是我轉輾而生涯于風沙中的瘢痕”。10 不丟臉出,魯迅一方面感到這些“大事情”是“無聊的工具”,但另一方面又感到它們對本身很主要,不只這般,他以為“《華蓋集》及《續 編》中文,雖大略和小我斗爭,但實為公仇,決非私怨,而銷數獨少,足見讀者的判定,亦老練者居多也”11 。

顯然,相較于魯迅與陳西瀅、章士釗、成仿吾、梁實秋等繚繞嚴重題目而睜開的論爭,“魯迅與徐志摩”沖突的研討意義,恰好在于兩邊消耗心力糾纏于 “旁邊人只感到困惑”的“大事情”,“這場爭論雖則概況看性質是私家的,但它所連累當事人幾多都是古代著名人,幾多是談吐界思惟界的引導者,并且這爭論的由來是往年教導界最主要的風潮,影響不只到社會,并且到政治,并且到品德”。12 所以我們有需要回到汗青現場,從頭梳理魯迅與徐志摩沖突的始末,從頭探討魯迅為何放著“年夜事務”不談,偏要“執滯于大事情”,消耗精神“寫這些無聊的工具”,進而挖掘它們背后的更年夜社會汗青成因和意義。

一 《晨報副鐫》同人與泰戈爾訪華批駁

魯迅與徐志摩的關系,實在和研討系的文明成長計謀親密相干。研討系是以梁啟超的憲法研討同道會為主體成立的政黨組織,一貫支撐北洋當局,否決公民黨,在那時口碑極差,被視為“政客”的代名詞。由于1918年段祺瑞改組國會時研討系掉潰退出,梁啟超級人決議“暫舍今朝政權之直接爭取,而盡力文明活動,謀植未來競爭之牢固地皮者也”13 ,而其焦點就是“中國的文藝回復”打算,為此他們成立了共學社和講學社,開辦了新的雜志,遴派留先生出國,盡力翻譯東方的著作,并屢次約請本國有名學者來華講學。此中1919年機關報《晨報》改版發布《晨報副鐫》,發生了很是年夜的影響力:

平易近國十二三年,在北京學界——即今稱文明界——最占權勢的報紙,——即銷路最廣,影響最年夜的報紙,要算研討系所辦的《晨報》了。由於自“五四”新文明活動開端后,《晨報》便添設了副刊,除報導時勢消息外,還刊載起有學術性研討文字與文藝作品,而那時執筆的,又多為有威望的學者,及倡導新文明的傳授,故南方——尤其北京——學術界, 無論傳授與先生,年夜半多看《晨報》,而主編《晨報副刊》的,是副刊編纂專家孫伏園氏。14

孫伏園是周氏兄弟的先生,本是北年夜新潮社成員,他由於周作人的推舉而 在1921年10月接編了《晨報副鐫》,在其主編時代,周作人簡直一切文章都頒發于此,魯迅也前前后后頒發了六十余篇文章,以致于后來顧頡剛聽到魯迅說他是研討系時,如許辯駁:“北京研討系報紙為《晨報》,我固曾寫稿,但魯迅師長教師刊登《晨報》之文字不較我多得多嗎?”15 現實上,魯迅一向諱言本身與晨報和研討系的關系,女師年夜風潮時他曾針對他人說本身是“某藉某系”的 謠言,屢次講明“既非‘研討系’,也非‘路況系’”16 ,“‘某系’云者, 年夜約是指國文系,不是說研討系”17 。而廣州清黨時,他更是由於有人說他 “原是‘《晨報副刊》特約撰述員’”,“意在說我先是研討系的老友”,而專門發文辟謠,以避免本身“是以被關起來”。18

可是對于1920年月初的魯迅而言,固然他并不支撐研討系的政治主意,此時的他卻沒有太多的選擇,由於《新青年》的崩潰招致其缺少頒發平臺,所以 《晨報副鐫》就成了一個臨時的居住之地。現實上,恰好是這個新平臺給了周氏兄弟分歧于《新青年》時代的自力臉孔,譬若有時人就以為:

周氏兄弟之所以能為文壇牛耳,一年夜半由于《晨報副刊》,而《晨報副刊》之所以能成為文壇之要塞,則孫伏園師長教師之力為多。孫伏園卒業于北年夜國文系,主副刊筆政,儼然以北年夜派嫡派自居,同時采對“尊周個人空間”主義,周即周氏弟兄也。周氏弟兄是副刊特約的撰述員,經孫伏園師長教師的宣傳,遂成文壇上之霸主,而伏園師長教師亦因副刊而起身了。19

可是,情勢跟著徐志摩的回國逐步產生了變更。徐志摩是梁啟超的門生, 1922年末他從歐洲肄業回來,開端在《晨報副鐫》《盡力周報》《學燈》等刊物上頒發詩歌,由此在文壇嶄露頭角,不只這般,他還熱情組織運動,多方聯絡研討系成員和英美派留先生,開辦了“新月會餐會”和松樹胡同七號俱樂部。但另一方面,徐志摩又表示出激烈的新銳沖擊性,他不滿于文壇近況,寫了良多論爭批駁文章,尤其由於和陳西瀅一路批評陳年夜悲的文明新戲,開端和周氏兄弟產生聯繫關係。

陳年夜悲和蒲伯英為了倡導愛美劇,在1922年開辦了人藝戲劇專門黌舍,周氏兄弟、梁啟超、汪優游等人都是校董,魯迅還特意餐與加入過該校的開學典禮, 而孫伏園也曾在《晨報副鐫》上推重過陳年夜悲的新劇,但跟著徐、陳二人屢次批駁文明新戲,并公然頒發在《晨報副鐫》上,這讓他們很是為難。1923年8 月,《晨報副鐫》開端連載陳年夜悲翻譯的高爾斯華綏的《忠友》,不久陳西瀅在晨副頒發文章責備他譯文有過錯,這讓陳年夜悲和孫伏園很是狼狽,他們天然了解此事背后確定有徐志摩的攛掇,為此孫伏園專門約請魯迅一同不雅看該戲的表演,算是對陳年夜悲的公然支撐。

不外,魯迅對徐志摩這個《晨報副鐫》同人和北年夜同事,最後仍是有興趣結納的,1923年末《中國小說史略》上冊由北京新潮社出書,他特地在1924年1月1日新年的第一天贈給徐志摩第一版一冊。徐志摩也聞弦歌知有雅意,悵然接收之余又另購一冊,寄贈給英國的伴侶魏雷(Arthur Waley),并在信中說:“我的一個伴侶新出一本小說史略(魯迅著)頗好,我也買一本,送給你。”20 二人的本次來往,看起來可謂禮尚往來關系怡怡,但魯迅與徐志摩的關系,此后跟著研討系約請泰戈爾訪華逐步好轉了。

1924年4月,泰戈爾在講學社的約請下拜訪中國,之前他們曾經約請過杜威、羅素訪華,每次都惹起了宏大的反應,本次約請的重要聯絡接觸人是梁啟超和徐志摩,徐親身擔負泰戈爾的翻譯,并是以取得了“詩哲”的名號。泰戈爾停止了為期兩個月的各地巡講,他基于歐洲“一戰”的喜劇,否決全盤歐化, 倡導西方文明的回生,隨即激發了社會各界的激烈批評。而其真正的的佈景,一是政治緣由,由于1923年研討系再次支撐曹錕賄選,“中共中心以為,需求在報刊上寫文章,表白我們對泰戈爾此次訪華的立場和盼望”,“對個體存念頭而邀泰戈爾來中國‘講學’的學者、名人之回擊”21 ;二是文明緣由,泰戈爾的不雅點和梁啟超級“西方文明派”的不雅點很是分歧,這就惹起了信仰東方平易近主迷信的新文明常識分子的討厭。

而魯迅作為新文明活動的焦點人物,天然不克不及認同泰戈爾的西方文明回復論,是以恨屋及烏,也就開端看不慣隨著泰戈爾招搖的徐志摩,孫席珍就曾回想“一九二四年春天某個下戰書”,魯迅和陳年夜悲、錢玄同在孫伏園的《晨報副鐫》辦公室里,談到徐志摩和林徽因由於泰戈爾訪華而年夜出風頭的事,他們譏諷“既然徐公稱為‘詩哲’,某某密斯當然應稱為‘詩華’,或許叫‘詩娃’ 吧”。22 而魯迅的真正的批評立場,在兩邊關系僵化后頒發的一系列文章里,可以顯明看出來:

印度的詩圣泰戈爾師長教師惠臨中國之際,像一年夜瓶好噴鼻水似地很熏上了幾位師長教師們以文氣和玄氣。(《論拍照之類》,1925年1月12日)

那時的《晨報副刊》,編纂尚不是陪過泰戈爾師長教師的“詩哲”,也還未負有逼逝世他人,掐逝世本身的任務。(《再來一次》,1926年6月10日)

印度有一個泰戈爾。這泰戈爾到過震旦來,更名竺震旦。由於這竺震旦做過一本《新月集》,所以這震旦就有了一個新月社。(《辭“年夜 義”》,1927年10月1日)

梁實秋有一個白璧德,徐志摩有一個泰戈爾,胡適之有一個杜威。(《現今的新文學的概不雅》,1929年5月25日)

不外泰戈爾訪華時,魯迅還只是暗裡里對徐志摩和研討系不滿,公然場所礙于《晨報副鐫》同人的成分,他并沒有公然頒發批駁的文字,兩邊還保持著概況的協調關系。

二 爭取編纂權與《我的掉戀》撤稿

跟著徐志摩不竭展顯露來極高的創作天稟和極強的運動才能,研討系的領袖們開端將他視為可以倚重的文明新軍,尤其是《晨報》主編陳博生和援助人黃子美盼望徐志摩擔起更年夜的義務,但素性閑散不受拘束的徐志摩哪里肯被這些工具約束住,他后往返憶說:

我熟悉陳博生,是以時常替《晨報》寫些雜格的工具。往年黃子美隨意說起要我往辦副刊,我聽都沒有聽;在這社會上辦報原來就是沒何如的勾當,……渣滓還可以當肥料用,拿瀉藥打出來的爛話有什么往路!我當然不聽。三月間我要到歐洲往,普通伴侶都不願放我走,內裡頂野蠻不講理的是陳博生與黃子美,我急了只得賄賂,我說你們放我走我回來時替你們辦副刊。23

徐志摩的這些說法,實在早就被周氏兄弟一方感到到了,魯迅就婉言:“伏園的椅子頗有不穩之勢。由於有一位留先生(不幸我忘失落了他的名姓)新從歐洲回來,和晨報館有深關系,甚不滿足于副刊,決計加以改造,并且為戰斗計,曾經得了‘學者’的唆使,在開手看Anatole France的小說了。”24 魯迅說的就是徐志摩和陳西瀅,而李小峰后來也回想說:

比及“詩哲”和“閑話”家們陸續學成回國以后,斗爭便逐步尖利了。他們向伏園防禦第一個步驟驟是常常在副刊上做文章,逐步把所占的篇幅擴展, 而把伏園所約的稿子擠出往。……進一個步驟,他們想排斥伏園,連根拔往,占據《晨報副鐫》的地皮,作為他們的談吐基地,擴大他們的權勢,以到達權貴的目標。但《晨報》政府一則礙于和伏園有多年賓主的關系,再則伏園所約的很多作家的作品,尤其是魯迅師長教師的,遭到寬大讀者的接待,擠失落伏 園,于報紙自己亦有晦氣。是以雖箭在弦上,尚引未發。25

固然臨時沒有換失落孫伏園,但兩邊的牴觸開端在一些大事上裸露出來。1924年7月,周作人開端在《晨報副鐫》連載《徐文長的故事》,但不久被制止,緣由是代表主編劉勉己以為他在譏諷本身的叔叔劉崧山,此事讓周作人很是賭氣,他后來曾對孫伏園說:“現在你在編纂《晨報副刊》,刊登我的《徐文長的故事》,不知冒犯了《晨報》主人的隱諱,號令制止續載,其后不久你的瓷飯碗也敲破了事。”26 而在兩邊的派系沖突漸趨公然之時,社會政治情勢的變更也開端滲入出去。1924年第一次國共一起配合呈現,為了推進公民反動,國共兩黨倡議了反帝廢約活動,激起全國性海潮,孫伏園為了照應那時的社會情勢,有興趣衝破《晨報副鐫》之前的學術文藝編纂準繩,開端刊登一些批駁政治的雜感和論文,此中有不少會商了蘇俄題目,這顯然冒犯了一向否決公民黨和赤化的研討系忌諱,兩邊的牴觸終極迸發了。

1924年10月3日,魯迅寫了一首擬古的打油詩《我的掉戀》:

我的所愛在山腰;

想往尋她山太高,

垂頭無法淚沾袍。

愛人贈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貓頭鷹。

從此翻臉不睬我,

不知何以兮使我心驚。

我的所愛在鬧市;

想往尋她人擁堵,

仰頭無法淚沾耳。

愛人贈我雙燕圖;

回她什么:冰糖壺盧。

從此翻臉不睬我,

不知何以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愛在河邊;

想往尋她河水深,

歪頭無法淚沾襟。

愛人贈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發汗藥。

從此翻臉不睬我,

不知何以兮使我神經虛弱。

寫好之后,魯迅就轉給了孫伏園,但比及發稿時被劉勉己抽了上去,接著孫伏園就和他產生了沖突,第二王孫伏園就提出了告退。據魯迅回想說:

我當然要問問告退的緣由,而不意竟和我有了關系。他說,那位留先生乘他外出時,到排字房往將我的稿子抽失落,是以爭論起來,弄到非告退不成了。但我并不氣忿,由於那稿子不外是三段打油詩,題作《我的掉 戀》,是看見那時“阿呀阿唷,我要逝世了”之類的掉戀詩風行,居心做一首用“由她往罷”結束的工具,開惡作劇的。這詩后來又添了一段,登在 《語絲》上,再后來就收在《野草》中。27

魯迅這段話顯然是有水分的,現實上《我的掉戀》并非泛指,而是居心譏諷的徐志摩,這從他補的最后一節尤其能看出來:

我的所愛在豪家;

想往尋她兮沒有car ,

搖頭無法淚如麻。

愛人贈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練蛇。

從此翻臉不睬我。

不知何以兮——由她往罷!28

假如查一下徐志摩的創作,會發明1924年6月17日他曾在《晨報副鐫》頒發過《往罷》,此詩是林徽因謝絕他后情感哀傷的產品:

往罷,人世,往罷!

我自力在平地的峰上;

往罷,人世,往罷!

我面臨著無極的穹蒼。

往罷,青年,往罷!

與深谷的噴鼻草同埋;

往罷,青年,往罷!

悲痛賦予暮天的群鴉。

往罷,夢境,往罷!

我把幻景的玉杯摔破;

往罷,夢境,往罷!

我笑受山風與海濤之賀。

往罷,各種,往罷!

以後有插天的岑嶺;

往罷,一切,往罷!

以後有無限的無限!29

對照這兩首詩,不難發明二者存在的聯繫關係,所以那時擔負《晨報副鐫》校訂且看過《我的掉戀》校樣的孫席珍婉言:“這首詩是用游戲的筆法寫出來的嚴厲的譏諷詩,譏諷對象是《古代評論》派的干將徐志摩”,“成天哭喪著臉,‘阿呀,阿唷,我要逝世了’地嚷嚷不休。師長教師對之很是膩煩,就寫了這首《我的掉戀》,跟他開了個年夜打趣”。30 而楊昌溪也在1930年月的《文人趣事》中,提到 魯迅“曾作打油詩《我的掉戀》一首交往,付排時,為研討系之司理老板看見, 以為此詩是因想諷刺徐志摩而作,果斷不登,孫伏園因強扭不外,憤而告退, 《語絲》即由是發生。因徐志摩那時正在追逐林長平易近之女兒林×音未成。該詩后經陳西瀅見后,也以為是為譏諷徐志摩”31 。

回頭來看,《我的掉戀》成為引火線確切是一個不測,但“晨報館的搾取孫伏園,伏園的憤而告退,并不純真為了《我的掉戀》那首詩”32 ,從劉勉己事后固然向孫伏園報歉但并沒有挽留他來看,這個見解是很有事理的。兩邊之間早已暗伏人事牴觸,后來更是由於辦刊理念和政治情勢的變更,“《晨報》老板有些發急了。于是他們不滿于復興的青年活動。更不滿于孫伏園所編的副刊。由於那時的副刊上,不只是登些辛辣的文藝作品,有時還刊登批駁政治、批駁社會的雜感與論文。在這種情勢下,伏園被逼而分開《晨報》了”33 。

三 開辦新陣地與否決徐志摩投稿

撤稿事務隨即激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映,“伏園辭往了《晨報副鐫》之后,心里當然很生氣,是以想本身辦一種刊物,邀集一些較為接近且曾為《晨報副鐫》撰稿的作者擔負撰述,以與晨報副刊絕對抗,并賜與他們一些衝擊”34 , 而魯迅也表現“我很負疚伏園為了我的稿子而告退,心上似乎壓了一塊繁重的石頭。幾天之后,他提議要自辦刊物了,我天然承諾愿意極力‘呼籲’”35 。恰是在這種佈景下,《語絲》在1924年11月17日正式創刊。

不久,活著界語專門黌舍聽課的荊有麟,在課上聽到魯迅提到了孫伏園告退和《語絲》將要出書的新聞,當即將新聞陳述給了《京報》老總邵飄萍,并力陳孫伏園的編纂才能和周氏兄弟的宏大影響,于是邵飄萍批准聘任孫伏園編纂副刊,并打算“模仿上海《平易近國日報》的措施,再出七種附刊,天天一種, 周而復始”36 。荊有麟隨后告訴了孫伏園和魯迅,不外孫伏園最後并不情愿:

《京報》傳聞我辭往了《晨報附刊》的職務,總編纂邵飄萍就來找我 往辦《京報副刊》。我感到《京報》的刊行數少(約三四千份,《晨報》 有快要一萬份),社會位置也不如《晨報》,很不想往。但魯迅師長教師卻極力主意我往《京報》,他說,必定要出這一口吻,非把《京報副刊》辦妥不成。一九二四年十仲春五日,《京報副刊》就出書了。邵飄萍倒很能 干,但相助的人未幾,等于一小我辦一個報,也沒什么規章、軌制,經濟也很艱苦,有時連稿費都沒有。可是魯迅師長教師卻不在意這一些,仍是像支撐《晨報附刊》一樣地支撐《京報副刊》。37

在周氏兄弟的大力支撐和孫伏園的傑出編纂下,《京報》的銷路急劇增添,這讓邵飄萍又驚又喜,而《京報副刊》之所以一出書就能產生這么年夜的影響,重要緣由是它逢迎了1920年月中期青年人的反動保守潮水。那時正值孫中山北上倡議公民會議活動,提倡反帝反軍閥,南方的青年人受此煽動, 紛紜起來結社進黨,但“《晨報》漸趨灰色立場,已為青年所不滿”,“于 是《京報》風行南方了,終至產生‘洛陽紙貴’景象” 38 ,而在《京報副 刊》上提倡青年起來積極批評社會的魯迅文章也廣受接待,與此相反,《晨報》的刊行量卻急劇降落,無法之下托人向孫伏園說和。魯迅回想說:“至 于對于《晨報》的影響,我不了解,但似乎也頗受些衝擊,已經和伏園來說和,伏園自得之余,忘其所以,曾以成功者的笑臉,笑著對我說道:‘真好,他們竟不意踏在火藥上了!’”39

從這個角度看,魯迅一方固然損失了《晨報副鐫》這個舊陣地,反倒是以取得了更年夜的成長空間,這天然得益于《京報副刊》《語絲》這些新陣地的開闢, 而更主要的是順應了那時急劇變更的公民反動情勢。不外兩邊也正在構成初步的對峙,尤其是魯迅開端表達對徐志摩這些英美留先生以及新月社研討系的不滿。1924年12月,魯迅在《語絲》第三期上讀到了徐志摩翻譯的波特萊爾的詩歌《逝世 尸》,看到他如許自夸:“我不只會聽有音的樂,我也會聽無音的樂”,“你聽 不著就該怨你本身的耳輪太笨,或是皮粗,別怨我”。40 于是魯迅就寫了一篇 《“音樂”?》,譏諷道:

我這時當即懷疑本身皮粗,用左手一摸右胳膊,簡直并不滑;再一摸耳輪,卻摸不出笨也與否。但是皮是粗定了:不幸而“拊不留手”的竟 不是我的皮,還能聽到什么莊周師長教師所指教的天籟地籟和人籟。可是,我的心還不逝世,再聽罷,依然沒有,──阿,仿佛有了,像是片子市場行銷的軍樂。呸!錯了。這是“盡妙的音樂”么?再聽罷,沒……41

這些話惱怒怒罵、極盡譏諷之能事,天然是魯迅居心的了,他后來專門在文章中,談了本身那時這么做的真正的緣由:

我實在是不愛好做古詩的——但也不愛好做古詩——只由於那時詩壇寂寞,所以打打邊鼓,湊些熱烈;待到稱為詩人的一呈現,就洗手不作 了。我更不愛好徐志摩那樣的詩,而他偏心到遍地投稿,《語絲》一出書,他也就來了,有人同意他,登了出來,我就做了一篇雜感,和他開一 通打趣,使他不克不及來,他也公然不來了。這是我和后來的“新月派”積仇的第一個步驟;語絲社同人中有幾位也是以很不興奮我。42

不外,《語絲》同人中也有劉半農這種死力支撐的,他寫了一篇《徐志摩師長教師的耳朵》,譏諷說:“最難的是徐師長教師的耳朵,不克不及割下察看與實驗”,所以“我要請他事後在遺言上附添一筆,將兩耳送給我剖解研討,至多也須是兩個耳輪,能連同他的細皮,天然更好”。43 而徐志摩在看到這些文章之后,公然如魯迅等待的那樣不再給《語絲》投稿了,當后來周作人再次向他約稿時,他復信表現本身“不敢隨口承諾”,他埋怨說“我不敢自負,我如其投稿不致再遭《語 絲》同人的嫌(上回的耳朵!)”44 。

魯迅與《語絲》同人的分歧立場,反應出兩邊對后五四時期“思惟反動的結合陣線”的分歧見解。由于同出五四新文明陣營,1924年末差未幾同時創刊的 《語絲》《大進》《古代評論》“三個周刊并沒有明顯的界線,如語絲第二期有胡適的文字,第三期有徐志摩的文字,古代評論有張定璜的‘魯迅師長教師’一文, 孫伏園又在京副說這三種刊物是姊妹周刊,都是例證。徐旭生給魯迅的信中說, 思惟反動也以語絲,古代評論,大進三種羅列,而辦文學思惟的月刊又商之于胡適之。固然外部的同異是有的,然年夜體上卻依然是假意周旋”45 。可是,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卻以為:

北京的印刷品此刻固然比先前多,但好的卻少。《大進》很勇,而論一時的政象的文字太多。《古代評論》的作者當然多是名人,看往卻很顯得灰色,《語絲》雖總想有對抗精力,而不時有疲憊的色彩,年夜約由於看得中國的底細太明白,所以難免有些掃興之故罷。……我此刻還要找尋新力量,加多損壞論者。46

在魯迅看來,“學者”“文學家”的結合陣線只是“浩蕩而灰色的軍容”,後果遠不如“小團體或獨身的短兵戰”47 ,不只這般,恰好是“學者的進研討室主義,文學家和茶攤老板的莫談國是律,教導家的勿視勿聽勿言勿動論”48 ,招致了后五四社會的復古發展,由此他以為“‘特別智識階層’的留先生”需求為此擔任。于是,魯迅將眼光投向了狂飆社這些五四邊沿文學青年,結合他們在1925年4月24日開辦了新刊物《莽原》,重啟思惟反動,提倡文明批駁和社會批駁,鋒芒直指“學者”和“文學家”,“要擲往了這種尊號, 搖身一變,化為潑皮,相罵相打”49 ,這是魯迅針對后五四時期的新情勢,發明的新陣地、新兵士和新戰法。

四 接編晨副與相互檢舉“剽竊”

到了1925年炎天,在陳博生的幾回再三請求之下,徐志摩終于承諾接編《晨報副刊》,不外他和陳博生商定了辦刊的主旨:

我說我辦就辦,措施可得完整由我,我愛登什么就登什么,萬一未來犯什么隱諱出了亂子累及晨報自己的話,只需我自認為有交接,他可不克不及怨我;還有一層,在他雖則看起我,認為我辦不至于如何的不勝,但我自問我決不是一個會投契的編緝,逢迎群眾心思,我是不來的,諛附談吐界的威望者我是不來的,取媚社會的愚闇與褊淺我是不來的;我來只熟悉我本身,只知對我本身擔任任,我不愿意說的話你逼我求我我都不說的,我要說的話你逼我求我我都不克不及不說的……50

徐志摩的辦刊思緒是謝絕投契和逢迎大眾,具有激烈的自力批評瑜伽場地顏色,而其背后則是他所接收的英美不受拘束主義和費邊主義理念,這點與陳西瀅地點的《古代評論》相似,他們都標舉自力精力和研討立場,否決暴力反動和社會活動,支撐精英治國和漸進改進,所以在他們的心目中,像周氏兄弟地點的語絲莽原群體其 實都是在逢迎大眾,“他們所罵的人,都是‘大眾’所要罵的人,由於他們一罵之后,即刻就有很多人跟在后面罵。他們所奉承的人,也都是‘大眾’所要奉承的人,由於他們一奉承之后,即刻就有很多人跟在后面奉承。他們罵人,同時他們保持了他們的思惟魁首的位置和威望”51 。

徐志摩接辦后,開端了大馬金刀的改造,他起首轉變的就是副刊的外不雅,為此找到蒲伯英從頭題寫了隸書的刊名,然后找善於繪畫的凌叔華從頭design刊頭, 凌叔華搬出了厚厚的畫冊配合檢查,成果徐志摩相中了瑟亞詞侶的一聲張手女郎圖,他讓凌叔華描上去做了新刊頭。10月1日《晨報副刊》新註銷刊,徐志摩在該期刊登的凌叔華小說《中晚秋》后面加了一段跋語,指出副刊篇首市場行銷的圖案也是凌叔華的,所以一并稱謝。當晚的會餐會上,徐祖正和鄧以蟄就指出這幅畫是瑟亞詞侶的,批駁徐志摩沒有闡明,凌叔華本身也很焦急,煩惱被人質疑,但徐志摩感到無須煩惱,他預計再做一篇長文闡明為何選用這幅圖案。

可是,凌叔華等人的煩惱很快成了現實,10月8日,陳學昭假名“重余”在 《京報副刊》頒發《素昧平生的〈晨報副刊〉篇首圖案》,指出凌叔華是抄襲了瑟亞詞侶的作品52 。了解不妙的徐志摩當天致信孫伏園,說明“這回《晨報副刊》篇首的圖案是瑟亞詞侶的原稿,我選定了請凌叔華密斯摹上去制版的。我謝了她,卻沒有提畫的起源”,他表現“我先得把重余師長教師這份罵完整承當在我一 小我身上再說,盡對沒有旁人的份”,“同時我得對替我摹制圖案的人深深的報歉,由於我本身不警惕牽連她也招人錯怪了”。53 不得已之下,徐志摩只好將刊頭換成了聞一多的一幅畫,但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7日,凌叔華在《古代 評論》頒發了小說《花之寺》,一周后又有人在《京報副刊》指出:“晚近文學界剽竊手腕日愈發財……此刻某密斯竟把柴霍甫(即契訶夫)的《在消夏別墅》 抄竄來了……如許換湯不換藥的小說,瞞得過眾人嗎?”54 緊接著,劉半農也頒發文章指出《花之寺》有剽竊題目。

凌叔huawei何幾次被《京報副刊》一方爆出剽竊呢?緣由是和那時愈演愈烈的女師年夜風潮有關。由于陳西瀅在《古代評論》上撰文批駁風潮背后是“某藉某 系”(浙江籍北年夜國文系)的人黑暗操動,此舉終極激發了新常識階層外部英美 派和法日派的公然對峙。“《古代評論》開辦時,北年夜校內有兩派。一派以國文系傳授為主,重要是些留日先生,再加上幾個留法先生。如三沈(兼士、尹默、 志遠)、二馬(裕藻、敘倫)等。他們的后臺是李石曾。另一派是以胡適為首的從英、美回來的留先生”55 ,此中英美派及北洋當局支撐校長楊蔭榆,法日派及 背后的公民黨則支撐青年先生,兩邊逐步構成“莽原,語絲,大進對古代評論;京副,平易近副對晨副”的政治“界線”56 ,譬如周作人就誇大:“此刻中國(至多 是北京)的談吐界上顯然分出兩個局勢:一是繼續《新青年》以來的思惟反動的改革活動,……一是繼續《公言報》以來的革命的復古活動,……這回戰鬥的關 系頗年夜,這決不只是文白榮枯的題目。”57

為了擊倒敵手,兩邊競相采用了制造謠言爭光敵手的措施,凌叔華被頻仍揭 露剽竊,顯然是周氏兄弟地點的法日派為了搞臭陳西瀅,而選擇了向其情人下手的做法,同時也順帶給支撐古代評論派的徐志摩和《晨報副刊》以響應衝擊。而在陳西瀅看來,此事是魯迅幕后指使的,由於他在教導部就擔任美術事宜,同時也是有名小說家,只要他才幹判定凌叔華的畫和小說能否剽竊。惱怒的陳西瀅于是在《古代評論》上頒發文章,一方面為本身的愛人辯解,另一方面也暗箭傷人 地指出:

可是,很不幸的,我們中國的批駁家有時其實太宏博了。教學場地他們俯伏了身軀,張年夜了眼睛,在空中上尋覓竊賊,乃至整年夜本的抄襲,他們倒往往置若罔聞。要舉個例么?仍是不說吧,我其實不敢再獲罪“思惟界的威望”。58

眾所周知,“思惟界的威望者”59 是魯迅在1920年月中期的有名稱號,顯然陳西瀅是在暗示他剽竊了。但魯迅決然否定幕后指使,他后來如許說明:

因這一回的放泄,我才悟到陳源傳授大要是認為檢舉叔華密斯的抄襲小說丹青的文章,也是我做的,所以早就將“悍賊”兩字掛在“暗箭” 上,射向“思惟界的威望者”。殊不知這也不是我做的,我并不看這些小說。“琵亞詞侶”的畫,我是愛看的,可是沒有書,直到那“抄襲”題目產生后,才安慰我往買了一本Art of A.Beardsley來,化錢一元七。不幸傳授 的心目中所看見的并不是我的影,叫跳竟都空費了。60

不外,魯迅的說明并不克不及為對方佩服,凌叔華特地在《晨報副刊》頒發了 一封致徐志摩的公然信,很是不屑地說:“哼,哪知道是以卻惹動了好幾位年夜文豪小文人,順筆附筆的寫上凌□□密斯剽竊比斯侶大師,各種笑話,說我小我事小,占往有效的刊物篇幅事年夜呀!”61 而徐志摩天然也了解這些工作背后的啟事,不外他此時采取了回避的戰略,不想正面和魯迅他們產生沖突。可是,沖突不是他想防止就能防止的,跟著政治反動情勢的變更,徐志摩終極也被徹底卷進了這場論爭之中。

五 攻周專號與相互制造“謠言”

1925年末國共兩黨謀劃了首都反動,段祺瑞姑且在朝府垮臺,女師年夜先生乘隙復校,魯迅地點的法日派周全獲勝。與此響應的則是敵手的掉敗,此中晨報館被群眾焚毀,“十仲春二十五日的反基督教年夜聯盟活動,竟將《古代評論》社的人都列進應打應燒的名單里面”,“甚么反反動派呀,革命派呀,帝國主義者之幫兇呀,文妖呀,主子呀,牲畜之牲畜呀,都是我們的綽號”。62 在這種情形下,陳西瀅1926年頭提出“永遠不論人家的閑事”63 ,但周作人表現“我盼望陳師長教師也不要高隱,仍是仍然來管點閑事”64 ,而剛寫了《論“費 厄潑賴”應當緩行》提倡“打落水狗”的魯迅,則譏諷“這些老玩意,也只好 說謊說謊極端誠實人”65 ,但是陳西瀅不做回應,只是在《閑話》里年夜談最愛好的作家法郎士。

此時的徐志摩不由得出來仗義執言了,他一方面稱贊陳西瀅是“有根”的“學者”,以為“他學的是法郎士對人生的立場,在諷刺中有容忍,在容忍中有諷刺”,“他獨一的尺度是感性,獨一的念頭是同情”;另一方面明貶暗褒,說“西瀅是個傻子;他妄圖在不盡心的閑話里掌管事理的公平, 情面的原則。他想用諷刺的冰屑刺減時期的狂熱。那是不成能的”,這些話除了力挺陳西瀅,顯然也是在借機譏諷周氏兄弟的不寬容、非感性和真才實學,不只這般,徐志摩還談到了凌叔華因晨報館被燒而勸陳西瀅的話, “‘阿哥’,他的妹妹一天對他哀告,‘你不要再做文章獲咎人家了,好欠好?回頭人家來燒我們的家,怎么好?’”,他借此稱贊陳西瀅“對女性的立場,那是太忠貞了”。66

看到徐志摩的文章后,魯迅起首舉事,他寫了篇《風趣的新聞》,對此加以譏諷:

假如有一個妹子,如《晨報副刊》上所艷稱的“閑話師長教師”的家事似 的,叫道:“阿哥!”那聲響正如“銀鈴之響于深谷”,向我哀告,“你不要再做文章獲咎人家了,好欠好?”我也允許以借此撥轉馬頭,躲到別墅里往研討漢朝人所做的“四書”注疏和實際往。但是,惜哉,沒有如許的好妹子。67

接著是周作人舉事,他寫了篇《閑話的閑話之閑話》,誇大陳西瀅對女性并非是徐志摩表揚的忠貞,他揭穿說:

我了解在北京有兩位新文明新文學的名人名傳授,由於憤女師年夜前程之棘,先章士釗,后楊蔭榆而揚言于眾曰,“此刻的女先生都可以叫局。”這兩位名人是誰,這里也不用說,歸正老是學者名流而已。68

陳西瀅看后怒髮衝冠,由於這是在暗示本身冶遊,于是他頓時給周作人寫信質問:“這話師長教師說了不止一次了,可是似乎每次都在罵我的文章里,並且語氣里很帶些陰險的暗示。……假如師長教師還有半分人氣,請師長教師清明白楚回我兩句 話:(1)我是不是在師長教師所說的兩位人里面?(2)假如有我在內,我在什么地 方,對了誰揚言了來?”69 而更讓陳西瀅賭氣的是,《語絲》上忽然頒發了劉半農、川島、林語堂的一組文章,以陳西瀅以為極端“下賤”的說話譏諷凌叔華, 尤其是川島再次提到了凌叔華剽竊瑟亞詞侶畫的事。在陳西瀅看來這無疑是二周幕后謀劃的成果,“不由得迸發了”的他對徐志摩說:“他們兄弟二位既然那樣的不可一世,我此刻偶爾不客套一次”,必需要戳穿他們的“假面具”。70 于是陳西瀅在給徐志摩的信中,明白指控魯迅剽竊:

他經常譏諷他人家剽竊。有一個先生抄了沫若的幾句詩,他老師長教師罵 得銘肌鏤骨的愉快,可是他本身的《中國小說史略》卻就是依據japan(日本)人巖谷溫的《支那文學概論講話》里面的《小說》一部門。71

不只這般,陳西瀅還請求徐志摩必需將這些函件登出,徐志摩概況上“實在的遲疑了一晌”,現實逐一照辦頒發,順帶還譏諷說:“魯迅師長教師的作品,說來年夜不敬得很,我拜讀過很少,就只《呼籲》集里兩三篇小說,以及早先由於有人尊他是中國的尼采他的《熱風》集里的幾頁。他平凡零碎的工具,我即便看也等于白看,沒有看出來或是沒有看懂。”72 而這期被傍觀者所稱的“攻周專號” 頒發后,周氏兄弟隨即墮入主動,由于“叫局”事務的見證人張鳳舉自稱“誤傳”,周作人只好在《語絲》和《晨報副刊》等刊物講明此事和陳西瀅有關,他 一向到了暮年還對此耿耿于懷:

我依據張鳳舉的陳述,檢舉陳源已經揚言曰,“此刻的女先生都可以叫局,”后來陳源詰問起源,欲待頒發,而鳳舉極力央求,為相安無事 計,只好說是得之風聞,等于認輸,那時川島很是不服,由於他也在場聽 到張鳳舉的話,有一回在會賢堂聚首的時辰,想當面戳穿,也是我禁止 了。這是當斷不竭的一個好經驗。73

但是一貫是“以眼還眼以眼還眼”的魯迅,豈肯像周作人如許認輸,他立即撰寫《不是信》逐條辯駁陳西瀅,他尤其針對最要害的“剽竊”題目, 起首講明凌叔華被檢舉抄襲和本身毫有關系,其次認可“鹽谷氏的書,確是我的參考書之一”,但《小說史略》除了無限部門外,“其他二十六篇,我都有我自力的預備,證據是和他的所說還時常相反”74 。異樣生氣難平的川島則在《語絲》撰文回擊,他一方面講明“叫局題目——我也傳聞是陳源傳授所說”,另一方面爆料《古代評論》接收當局補助題目,“聽說,章士釗經手一千元之外,公民黨亦曾補助一千元,還有二百元是武昌某年夜黌舍長送的”。75 周作人于是捉住“補助”題目,先后寫了十幾篇文章加以鞭撻,說這是“一筆買主子的錢”76 ,尤其是在“三·一八”慘案之后,成了英美派捧章擁段反反動的證據。

此后,魯迅只需逮著機遇就譏諷譏諷一下徐志摩,徐志摩則避而不戰,兩邊再無直接的碰撞接觸。1927年11月,轉往上海的魯迅應邀到徐志摩任教的光華年夜學演講,事后了解新聞的徐志摩斥責先生不應約請他來,顯然他心坎對魯迅是很有見解的。

六 “傳授罵街”:思惟反動、雜文自發與階層決裂

魯迅和徐志摩的關系成長到最后,是長短非曾經很難搞清,以致于勸和的胡適都感到“越到了后來,你們的論爭切題越遠,不單南邊的讀者不理解你們說的什么話,連我這個老北京也往往看不懂你們用的什么‘典’,打的什么訴訟 了”79 。不只這般,在這場被傍觀者稱為“傳授罵街”的論爭中,“兩邊的怨毒愈結愈深,成果彼此都拿出天性里的罵街婆甚至野獸一類工具來對於”80 ,“原是以毒辣為準繩;所以‘青年叛徒的魁首’,‘沒有勇氣做人’,‘趙子昂畫 馬’,以及‘刑名’,‘詞訟’,‘糞車’,‘泥缸’,不特不怕苛刻尖銳,並且可以慶賀‘罵的藝術’之勝利”81 。而兩邊的理念差別和魯迅的意圖發明,恰好是在關于這場“對罵的舌戰”的分歧立場中反應了出來。

(一)“罵之為戰”的思惟反動

作為一個“愛不受拘束的人”,胡適說:“我最怕的是一個猜忌、冷淡、不容忍的社會。我深深地感到你們的舌戰里兩邊都含有一點不容忍的立場,所以不 知不覺地影響了不少的少年伴侶,暗示他們朝著冷淡、不容忍的標的目的走!”82 而這也恰是保持寬容感性的英美派的配合見解,陳西瀅在給徐志摩的信中自責說:“我一貫總想謹小慎微的向前走,總想不讓暴戾之氣占據我的心。可是,志摩,此次也風險得很了!這一次我想,我曾經踏了兩腳泥!”83 而在徐志摩看來,“鬼是恐怖的;他不只附在你仇敵的身上,那是你看得見的,他也附在你本身的身上,這你往往看不到。要打鬼的話,你就得連你本身身上的一路打了往,才是公正”84 ,為此他提示兩邊要熟悉到“意氣是病象的分數多,安康的分數少”,“怨毒是恐怖的”85 。

但在魯迅看來,英美派的“正義公理的美名,正派人物的徽號”,不外是殺人不見血的“好名聲”“好名堂”,“要救正這些,也只好先行發露各樣的劣點,撕下那都雅的假面具來”86 ,同時“須得指出其可罵之道,而又繼之以 罵”87 ,像徐志摩“鬼附身”的說法,實則“一并認可了陳源傳授的身上也有鬼,李四光傳授天然也難逃。他們先前是自認為沒有鬼的”,所以他請求這些 “正派人物”們“除下假面具,赤條條地站出來說幾句實話就夠了!”88

1925年后的魯迅之所以開辦《莽原》,就是盼望能在新常識階層外部睜開批評,“由罵而生出罵以上的工作來”89 ,因此反學者氣反中庸的“罵”,就成了 魯迅“思惟反動”的一種有興趣識尋求,其最基礎目標意在“撕往舊社會的假面”, “發明這中國汗青上不曾有過的第三樣時期”90 。而保守青年的反映也印證了魯 迅“罵之為戰”的意義,固然這些舌戰“牽扯的竟往往是私事。但它們在那時青年中所惹起的關懷卻不下于軍國年夜事。其影響也決不比堂堂正正的政治爭辯所產生者為小。人們以無窮愛好留意著繚繞于文藝與私事的暗鬥,卻在這些下面分清著新和舊,進步和發展,非正統和正統,反動和守舊”91 。《語絲》的同人也逐步在論爭中“狠以吳稚暉魯迅兩師長教師之言為然”92 ,認識到“倡導寬容之‘流弊’亦年夜矣哉”93 ,發明了“有藝術的罵比無賭氣的批駁效率年夜得多”94 。

(二)“雜文自發”的體裁反動

恰是基于“罵之為戰”的思惟反動訴求,所以魯迅眼中的這場論爭“雖大略和小我斗爭,但實為公仇,決非私怨”。后五四魯迅的視野已從文藝轉向了批駁,他轉變了五四時器重小說發蒙,以為隨感錄“所評論的多是小題目,所以無可道”,只是“應時的膚淺的文字,也應當置之掉臂,一任其覆滅的”95 的見解,開端器重“雜感”的主要性,逐步構成“雜文自發”,熟悉到“中國現今文壇的狀況,其實欠安,但畢竟作詩及小說者另有人。最缺乏的是‘文明批駁’和 ‘社會批駁’”96 。所以,魯迅才會在編選《華蓋集》時誇大本身明知中國有 “年夜工作”,但本身“偏有執滯于大事情的性格”,“也有人勸我不要做如許的短評。那好意,我是很感謝的,並且也并非不了解創作之寶貴。但是要做那樣的工具的時辰,生怕也還要做如許的工家教具”97 。

而在后五四社會斗爭情勢的需求下,魯迅這些“小報式罵人或發怨言的隨感文字”的“社會心義”凸顯了出來,它現實是“輕佻的細節和嚴厲的思慮兼 有”,“不只是奇聞掌故,並且具有反動性”98 ,所以時人以為“實在這些文字,傳播于青年中心最為廣泛,其影響亦最年夜。魯迅之成為本日的魯迅,年夜半仍是由于這些文字”99 。也正是以,魯迅在后五四時期逐步中止了小說寫作,轉向了雜感,“更悲觀于雜文的展開,日見其斑斕”,他后來如許評價:

可是,雜文這工具,我卻生怕要侵進高貴的文學樓臺往的。小說和戲曲,中國歷來是看作邪宗的,但一經西洋的“文學概論”引為正宗,我們也就奉之為寶物,《紅樓夢》《西廂記》之類,在文學史上竟和《詩經》 《離騷》并列了。雜文中之一體的漫筆,由於有人說它近于英國的Essay, 有些人也就稽首再拜,不敢輕浮。寓言和演說,似乎是低微的工具,但伊索和契開羅,不是坐在希臘羅馬文學史上嗎?雜文成長起來,倘不趕忙削,年夜約也未必沒有搗亂文苑的風險。100

(三)新常識階層的擺佈決裂

魯迅與徐志摩的這些罵戰謠言,不只僅牽涉到思惟反動和體裁反動,正如拉法格指出的,“大量的蠻橫和卑下的單字包抄了下層社會的高雅的說話,侵進場地並且攪亂了兩個世紀的貴族文明的成就”,現實反應了“這是在文學的情勢之下持續的政治斗爭”101 。現實上對魯迅而言,“從反晨報反徐志摩,陳西瀅,章士釗諸戰爭而與今世的活動奇妙地聯絡接觸著”102 ,這就是瞿秋白指出的,“‘五四’到‘五卅’前后,中國思惟界里慢慢的預備著第二次的‘巨大的決裂’。這一次曾經不是國故和新文明的分辨,而是新文明外部的決裂”103 。

魯迅與徐志摩的這些看似瑣碎無聊的爭辯,現實恰是新常識階層后五四決裂的一個表征,他們在五四斗倒了配合的保守派仇敵后,卻在五四之后基于“那時國際政治看法的有異與留學國家所受學術陶冶有所歧見之故”104 開端了決裂。最後還僅僅是文明不合和派系沖突,但跟著泰戈爾訪華、《我的掉戀》撤稿、爭取報刊陣地、女師年夜風潮、首都反動等一系列事務的產生,新常識階層的結合陣線 終極決裂,并逐步被塑形成反動和反反動的對峙。

這種新常識階層決裂的酷烈和徹底,不只表示為公共範疇的論爭,並且進進了私家生涯範疇,那些層出不窮的罵戰和謠言,就是買通公私範疇的盡力。終極徐志摩、陳西瀅這些英美派常識分子,被視為“與革命派狼狽為奸的”“本階層的惡權勢的代表”105 ,而魯迅則在批評他們的經過歷程中,“在思惟界簡直做了一時的牛耳”106 ,并在1920年月中期思惟反動和公民反動的合流中,逐步成為“名流階層的貳臣”和“反動家的諍友”107 。

注釋:

1 重要有兩種見解:一是回因于兩邊性情氣質和睦,譬如房向東的《氣質和睦質之外的沖 突——魯迅與徐志摩》(《魯迅與他的論敵》,上海書店出書社2007年版)、韓石山的 《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胡適》(中國友情出書公司2005年版);二是以為兩邊不雅念沖突,譬 如胡建軍的《呼籲與歌頌——徐志摩與魯迅漫評》(《文藝實際研討》2004年第6期)、 霍秀全的《從文藝不雅念到政管理念的對峙——關于魯迅與徐志摩的論爭》(《南方產業年夜 學學報》2001年第4期)、劉炎生的《魯迅與徐志摩論辯述評》(《魯迅研討月刊》1996 年第8期)。第一種見解無法跳出私家沖突,第二種見解則缺少充足社會汗青性。

2 房向東:《氣質和睦質之外的沖突——魯迅與徐志摩》,《魯迅與他的論敵》,上海 書店出書社2007年版,第163頁。

3 12 72 80 85 志摩:《關于上面一束通訊告讀者們》,《晨報副刊》1926年1月30日。

4 79 82 胡適:《胡適致魯迅、周作人、陳源(稿)》,《胡適交往手札選(上)》,中華 書局1979年版,第379、379、379頁。

5 張克昌:《讀了〈閑話的閑話之閑話引出來的幾封信〉的三言五語》,《晨報副刊》 1926年2月3日。

6 11 魯迅:《致楊霽云 340522》,《魯迅選集》(第十三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 版,第113、113頁。

7 朱年夜可:《地痞的盛宴——今世中國的地痞敘事》,新星出書社2006年版,第155頁。

8 許紀霖:《名流、名流、斗士與地痞——常識人的內戰與“文明慣習”的沖突 (1924—1926)》,《華東師范年夜學學報》(哲學社會迷信版)2021年第2期。

9 謝泳:《魯迅研討之謎》,《胡適仍是魯迅》,中國工人出書社2003年版,第19頁。

10 97 魯迅:《華蓋集題記》,《莽原》半月刊第2期,1926年1月25日。

13 謝彬:《平易近國政黨史》,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74頁。

14 荊有麟:《〈語絲〉的發刊》,《魯迅回想錄(專著)》(上),北京出書社2000年 版,第193頁。晨報副刊在孫伏園主編時代,報眉印有魯迅擬就的“晨報附刊”字樣, 報頭命名為《晨報副鐫》,1925年徐志摩接編后更名《晨報副刊》,學界往往以“晨 報副刊”混稱。

15 顧頡剛:《顧頡剛日誌 第一卷(1913—1926)》,臺北聯經出書工作股份無限公司 2007年版,第778頁。

16 魯迅:《我的“籍”和“系”》,《莽原》周刊第7期,1925年6月5日。

17 60 74 魯迅:《不是信》,《語絲》第65期,1926年2月8日。

18 魯迅:《略談噴鼻港》,《語絲》第144期,1927年8月13日。

19 徐丹甫(梁實秋):《北京文藝界之分門別戶》,《時勢新報·學燈》1927年6月4日。

20 徐志摩:《致魏雷 240221》,《徐志摩選集》(第八卷·手札二),商務印書館2019 年版,第262頁。

21 茅盾:《文學與政治的交織》,《我走過的途徑》(上),國民文學出書社1981年 版,第245頁。

22 孫席珍:《魯迅師長教師如何教誨我們的》,《魯迅回想錄(散篇)》上冊,北京出書社 1999年版,第367頁。

23 50 徐志摩:《我為什么來辦和我想怎么辦》,《晨報副刊》1925年10月1日。

24 27 35 39 魯迅:《我和〈語絲〉的一直》,《魯迅選集》(第四卷),國民文學出書社 2005年版,第169、169、170、169頁。

25 32 34 李小峰:《魯迅師長教師與〈語絲〉的出生》,《文報告請示》1956年10月11日。

26 周作人:《答孫伏園論〈語絲〉的體裁》,《語絲》第54期,1925年11月23日。

28 魯迅:《我的掉戀》,《語絲》第4期,1924年12月8日。

29 徐志摩:《往罷》,《晨報副刊》1924年6月17日。

30 孫席珍:《魯迅詩歌雜談》,《文史哲》1978年第2期。

31 楊昌溪:《魯迅譏諷徐志摩》,《1913—1983魯迅研討學術論著材料匯編》(第一 卷),中國文聯出書公司1985年版,第671頁。

33 36 38 荊有麟:《〈京報〉的突起》,《魯迅回想錄(專著)》(上),北京出書社2000 年版,第184、185、189頁。

37 孫伏園:《魯迅和昔時北京的幾個副刊》,《北京日報》1956年10月17日。

40 徐志摩:《逝世尸》,《語絲》第3期,1924年12月1日。

41 魯迅:《“音樂”?》,《語絲》第5期,1924年12月15日。

42 魯迅:《〈集外集〉序文》,《魯迅選集》(第七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版, 第4、5頁。

43 劉復:《徐志摩師長教師的耳朵》,《語絲》第16期,1925年3月2日。

44 徐志摩:《致周作人 260126》,《徐志摩選集》(第七卷·手札一),商務印書館 2019年版,第252、253頁。

45 56 高長虹:《1925,北京出書界情勢指掌圖》,上海《狂飆》周刊第5期,1926年11月 7日。46 魯迅:《致許廣平 250331》,《兩地書全編》,浙江文藝出書社1998年版,第406頁。

47 49 86 魯迅:《通信》,《大進》第5期,1925年4月3日。

48 冥昭(魯迅):《春末閑談》,《莽原》周刊第1期,1925年4月24日。

51 西林(丁西林):《“臭名流”與“臭架子”》,《古代評論》第3卷第66期,1926年 3月13日。

52 重余(陳學昭):《素昧平生的〈晨報副刊〉篇首圖案》,《京報副刊》1925年10 月8日。

53 徐志摩:《致孫伏園 251008》,《徐志摩選集》(第七卷·手札一),商務印書館 2019年版,第38、39頁。

54 晨牧:《零零星碎》,《京報副刊》1925年11月14日。

55 《陳翰笙談〈古代評論〉周刊》,《中國古代文學研討叢刊》1990年第2期。

57 辛平易近(周作人):《談吐界之分野》,《京報副刊》1925年8月21日。

58 陳西瀅:《閑話》,《古代評論》第2卷第50期,1925年11月21日。

59 參看《平易近報十二年夜特點》(《晨報》1925年8月5日)、孫伏園的《一年來國際按期出 版界略述補》(《京報副刊》1926年1月18日)。

61 素心(凌叔華):《關于〈說有這么回事〉的信并一點大事》,《晨報副刊》1926年5 月5日。

62 豈明(周作人):《“〈古代評論〉配角”唐有壬〈致《晶報》書〉書后》,《語 絲》第86期,1926年7月5日。

63 陳西瀅:《閑話》,《古代評論》第3卷第56期,1926年1月2日。

64 何曾亮(周作人):《管閑事(半席話乙)》,《京報副刊》1926年1月5日。

65 67 魯迅:《風趣的新聞》,《公民新報副刊》1926年1月19日。

66 志摩:《“閑話”引出來的閑話》,《晨報副刊》1926年1月13日。

68 豈明(周作人):《閑話的閑話之閑話》,《晨報副刊》1926年1月20日。

69 《西瀅致豈明 260120》,《閑話的閑話之閑話引出來的幾封信》,《晨報副刊》1926 年1月30日。

70 《西瀅致鳳舉 260126》,《閑話的閑話之閑話引出來的幾封信》,《晨報副刊》1926 年1月30日。

71 83 《西瀅致志摩 260128》,《閑話的閑話之閑話引出來的幾封信》,《晨報副刊》1926 年1月30日。

73 周作人:《知堂回憶錄》(下),河北教導出書社2002年版,第511頁。

75 王子欣、川島:《反周事務答問》,《語絲》第68期,1926年3月1日。

76 豈明(周作人):《我們的閑話六》,《語絲》第76期,1926年4月26日。

77 志摩:《停止閑話,停止空話!》,《晨報副刊》1926年2月3日。

78 88 魯迅:《我還不克不及“帶住”》,《京報副刊》1926年2月7日。81 敬仔:《傳授罵街的旁聽》,《京報副刊》1926年2月9日。

84 志摩:《再添幾句閑話的閑話乘便妄圖得救》,《晨報副刊》1926年1月20日。

87 89 魯迅:《通信(復呂蘊儒)》,《豫報副刊》1925年5月6日。

家教90 魯迅:《燈下短文》,《莽原》周刊第2、5期,1925年5月1、22日。

91 王凡西:《雙山回想錄》,西方出書社2004年版,第16頁。

92 錢玄同:《回語堂的信》,《語絲》第23期,1925年4月20日。

93 星命(周作人):《忠誠的胡博士》,《京報副刊》1925年8月18日。

94 語堂:《插論語絲的體裁——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語絲》第57期,1925年 12月14日。

95 魯迅:《熱風·題記》,《魯迅選集》(第一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年版,第308頁。

96 魯迅:《致許廣平 250428》,《兩地書全編》,浙江文藝出書社1998年版,第427頁。

98 羅伯特·達恩頓:《法國年夜反動前的滯銷禁書》,鄭國強譯,華東師范年夜學出書社 2012年版,第144、165頁。

99 辟支:《魯迅之罪及其他》,《濤聲》第2卷第26期,1933年11月25日。

100 魯迅:《徐懋庸作〈打雜集〉序》,《魯迅選集》(第六卷),國民文學出書社2005 年版,第302頁。

101 保爾·拉法格:《反動前后的法國說話》,羅年夜岡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版,第8、66頁。102 106 高長虹:《一點回想——關于魯迅和我》,《高長虹選集》(第四卷),中心編譯出 版社2010年版,第360、365頁。

103 107 瞿秋白:《〈魯迅雜感全集〉序文》,《1913—1983魯迅研討學術論著材料匯編》 (第一卷),中國文聯出書公司1985年版,第823、819頁。

104 李璜:《回國任教與對那時學術界的察看》,臺灣《列傳文學》第21卷第5期,1972年 11月。

105 霉江(韋叢蕪):《通訊》,《莽原》周刊第20期,1925年9月4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