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日誌里找九宮格時租的陳定謨–文史–中國作家網

陸宜泰師長教師贈我一冊《魯迅筆下的大好人》,作為錦溪杰出人物館的館躲材料,影印了陳定謨傳授的自傳手跡,并附有留念文章和不少可貴照片。據陳定謨自傳,1889年2月13日(歐洲人稱為詩人出生之日),他誕生于淀山湖西北濱六華里的小集鎮井亭港,地屬昆山。口岸不遠處,便是淀山。現在淀山早已不存,井亭港一帶接近五拱年夜石橋放生私密空間橋,也已回屬青浦朱家角鎮。陳定謨的父親是陳墓(今錦溪)人,母親是金家莊(屬昆山淀山湖鎮)人,所以他的籍貫是昆山。由於五行缺水,字海安。

陳墓是有名的留先生之鄉,自清末起,就不竭有學子前去世界列國留學,連綿至今,留先生已稀有百人。陳氏是古鎮看族,曾祖父有“陳半鎮”之譽,可以想見其家道富饒。但陳定謨出國留學,是母親售賣家傳老屋才籌集到了所需支出。他自清華黌舍留美準備部結業后,進進美國哥倫比亞年夜學,1915年獲哲學碩士學位,次年又獲哥倫比亞年夜學社會學碩士學位。曾任留美西方先生會主席及泛亞洲會議第一任會長。回國后,應蔡元培師長教師之聘,任北京年夜學傳授。又任天津南開年夜學、廈門年夜學傳授。他的夫人楊玉潔,肄業于北京協和男子醫學院。五四活動時,任北京婦女救亡會會長。據五四活動相干史料記錄,第一次全國女先生代表年夜會就是在陳楊玉潔家中召開的。

讓我頗感愛好的,是魯迅與陳定謨情誼頗深,一度還在廈門年夜學同事。魯迅的日誌和文章中有十余次說起他與陳定謨的來往,對他評價甚佳。請看日誌里的幾則:

“1926年9月8日 晴,風。午后寄季巿信。寄小峰信并稿。下戰書得淑卿信,二日發。陳定謨君來。俞念遠來。顧頡剛贈宋濂《諸子辨》一本。”

“9日 晴。午后訪陳定謨君,同游南普陀。”

“12月17日午,郝秉衡、羅心坎、陳定謨招飲于南普陀寺,同席八人。”

別的,據魯迅《兩地書》四二記敘:“教員內有一個熟人,是先前去陜西往時熟悉的,似乎還好。”《魯迅選集》注釋[7]:“指陳定謨(1889—1961),江蘇昆隱士,曾任北京年夜學傳授。1924年任天津南開年夜學傳授,同年7月與魯迅同往西安講學,那時任社會迷信傳授。”(《魯迅選集》第十一卷第124頁)

1925年,廈門年夜學的開辦者陳嘉庚,手中實業處于壯盛時代。他與校長林文慶商議后,決議擴展黌舍範圍,誠聘有小樹屋名傳授學者。次年3月,北京產生了震動中外的“三·一八”慘案,身任北京師年夜傳授兼教務長的林語堂,因支撐先生愛國舉動,正在北洋當局政府通緝之列,他決議分開北京暫避,接收了廈門年夜學聘請。他推舉了北京年夜學研討院主任沈兼士,以及魯迅、顧頡剛、孫伏園等人應聘,以加大力度理科扶植和國粹研討。陳定謨則早在1925年春就應邀離開廈門年夜學,先后擔負倫理學、心思學、社會學、常識論、哲學方式論等課傳授及系主任、訓導長。林語堂一到廈門年夜學,便接任理科主任,那時理科瑜伽教室設有國文、本國說話文字、哲學和汗青社會學等四個系。林語堂頗具改革精力,與國文系同仁向校方提出了改稱“國粹系”的動議。并掌管修訂各系學程綱領,調劑教員講解課程,改請陳定謨傳授擔負哲學方式論課,便是調劑計劃之一。林語堂充足施展名傳授論理學者的特長,設定他們講課,深受先生接待。魯迅每周被設定傳授六個學時,他在寫給許廣平瑜伽教室的信中說:“我的作業,年夜約每周當有六小時,由於語堂盼望我多講,情不成卻。”課余,應陳定謨等人之請前去南普陀寺游覽、宴飲。彼時陳定謨已兼任南普陀寺董事和“閩南梵學院”講席,字斟句酌的魯迅對這位伴侶有“似乎還好”的評價。

值得一說的是1924年7月7日至8月3日,經東南年夜學與陜西教導廳合議,創辦了一個暑期黌舍,約請一批學者、名人到西安講學。那時,黌舍聘任的講師計有十四人,除魯迅外,還有南開年夜學傳授李濟之、陳定謨、蔣廷黻,西北年夜學傳授吳宓、陳鐘凡、劉文海,原北京年夜學文科學長夏元瑮(浮筠),北京師范年夜學傳授李干臣,法國年夜學法學博士王鳳儀等,后來《晨報》編纂孫伏園和《京報》記者王小隱也前來作了演講。陳漱渝師長教師2016年8月在《中華唸書報》頒發的文章說:“魯迅此次赴陜自有其文明意義;固然創作《楊貴妃》的打算是以破滅,但卻在《說胡須》《看鏡有感》等雜文中留下了此行的可貴記載,特殊是催生了《中國小說的汗青的變遷》這一深刻淺出的著作,更是為學術普及供給了范本。”

據魯迅1924年8月3日日誌記敘:“上午同夏浮筠、孫伏園往遍地辭行。午后收暑期黌舍薪水并川資泉二百,即托陳定謨君寄北京五十,又捐易俗社亦五十。下戰書往青年會浴。晚劉省長在易俗社設席演劇餞行。”

西安易俗社,是有名的秦腔科班,由陜西省修史局總纂、聯盟會會員李桐軒開辦于1912年8月。易俗社的戲曲改進,惹起了社會各界的器重。魯迅那時的成分是教導部僉事兼第一科科長,分擔藏書樓、動植物園、美術館、美術博覽會、文藝音樂演劇、查詢拜訪及彙集古物等任務,應邀不雅看秦腔,顯然也在道理傍邊。

在西安,魯迅曾幾回往易俗社不雅看秦腔,包含《雙錦衣》前后本、《年夜孝傳》全本和折子戲《人月圓》等。據孫伏園回想,在看了《雙錦衣聚會場地》前后本后,魯迅贊賞道:“西安地處偏僻,路況未便(那時尚未通火車),而能有如許一個以立意倡導社會教導為主旨的劇社,起移風易俗的感化,實屬不足為奇。”

8月3日,恰是傳授學者停止講學,預備返程的前一天,魯迅收到了暑期黌舍的薪水和川資,一共二百元。他當即委托陳定謨寄往北京五十元,又捐給易俗社五十元。那時恰逢易俗社成立二十周年,魯迅親身題寫了“古調獨彈”四個字,后來制成匾額,贈予易俗社。明天這已成為秦腔界的一塊金字招牌。但是很少有人了解,前去西安授課之前,魯迅曾“從季市假泉廿”,本來他是借了二十元錢才出門的。拿到薪水和川資后,魯迅卻大方捐贈給易俗社五十元。這至多闡明了他對于秦腔的追蹤關心。

趁便說一句,捐款的事,魯迅委托了陳定謨,不是坊間所說的孫伏園。有其日誌為證。而他們在廈門年夜學的情誼,已是后續。


已發佈

分類:

作者:

標籤: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